偶然契机寻商机 /b>
泥鳅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,然而,有人凭借它实现了财富的积累,桂阳的李经武便是其中之一。李经武向来喜欢尝试新事物,80年代退伍后,他创办了县城的首家加油站,从而获得了人生的第一笔财富。2007年,年满52岁的他在与战友聊天时,了解到江苏连云港的农民通过养泥鳅赚取了丰厚的收入,春节过后,他便迫不及待地前往那里进行了实地考察。
李经武回到桂阳,开展了市场调查。他了解到,桂阳地区每日需消耗泥鳅超过600斤,价格每斤22元。然而,当地并未有泥鳅养殖。这一巨大的市场空缺,让他看到了发展的巨大潜力,于是他决定投身泥鳅养殖事业。
初次引种遇挫折 /b>
李经武说干就干,首次前往连云港购入了十万条泥鳅鱼苗。他携带这些鱼苗,历经辗转,先乘车,后乘机,再乘车,艰难返回养殖场。然而,结果令人遗憾,仅有两万条鱼苗存活。这次损失惨重,让他深感不甘,开始思考如何提升鱼苗的存活率。
面对引种失败的挫折,李经武并未意志消沉,反而激发了更强烈的钻研欲望。他决心自学催产育苗技术,于是如痴如醉地购买资料、进行实验。短短几个月,他体重就下降了十多斤,全身心投入到了泥鳅养殖技术的钻研之中。
攻克催产技术关 /b>
历经数十次挫折,李经武终于掌握了泥鳅催产的方法。他目睹泥鳅亲本在产床上产出了超过十万颗优质的泥鳅卵,心中充满了喜悦,仿佛看到了丰收的曙光。但命运似乎总爱开玩笑。
李经武酒后归来,满心期待地望向泥鳅产床,却只见空空如也。经查阅资料,方知是泥鳅习性所致,将辛苦产下的卵悉数吞噬。这番打击让他心情低落,却也让他下定了改进的信念。
发明首项实用专利 /b>
李经武具有好学善思的个性,这在他的工作中起到了关键作用。他通过多次观察和实际操作,对传统的泥鳅产床进行了改进,将其结构从单层改为双层,并对材料进行了更换,成功研发出了新型的泥鳅产卵床。这种床设计使得泥鳅卵能够落入下层,从而实现了卵与泥鳅种苗的分离,有效防止了卵被泥鳅吃掉的情况发生。
这一改变看似简单,却凝聚了李经武的智慧和辛勤汗水。凭借这项专利,泥鳅卵的存活率显著提升,为他的养殖事业打下了坚实的根基,同时也推动了他的养殖技术实现了重大进步。
创新孵化池破难题 /b>
技术日渐成熟,越来越多的农户前来购买泥鳅苗。有人提出要在10月购买,这给李经武带来了新挑战。他明白,要维持水温稳定,必须从孵化池着手。水温过低时,不能直接添加热水。于是,他反复试验,持续优化孵化池的设计。
经过多次实验,他成功创制了一种泥鳅孵化池。该池的内壁增设了加热装置,借助这一简便设备,实现了非季节性苗种供应。除了8月和9月气温较高时,其他月份均有苗种供应,这使得他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了有利地位。
专利公示新喜事 /b>
近期,李经武又添喜讯,他的泥鳅饲料专利申请已进入公示阶段。在此之前,他已经成功获得了6项实用新型专利。这些成就,是他多年来不懈努力和深入研究的结果。
李经武觉得泥鳅养殖并不难入门,要想在市场上立足,必须有独特的“护身法宝”,实现“别人没有的我有,别人有的我更新”。他的创新精神值得我们效仿。大家是认为创业时应坚持传统做法,还是像李经武那样持续创新?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,同时别忘了点赞和转发这篇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