怎样拟定种植园的管理制度?
种植园的管理制度应包括以下方面:
1. 园区规划与建设:包括园区选址、基础设施建设、种植规划等。
2. 生产资料管理:包括肥料、农药、***等生产资料的***购、存储、使用和管理。
3. 种植管理:包括作物品种选择、种植技术、病虫害防治、灌溉、土壤管理等方面的管理和指导。
4. ***收与加工:包括作物的***摘、加工、储存等环节的管理。
5. 质量管理:包括产品质量的检测、认证、质量控制和改进等方面的管理。
6. 安全管理:包括园区安全、人员安全、食品安全等方面的管理。
7. 环境保护:包括园区环境污染控制、***利用、废弃物处理等方面的管理。
8. 财务管理:包括园区成本核算、收入管理、资金管理等方面的管理。
以上是拟定种植园管理制度需要考虑的几个方面,具体制度需要根据种植园的实际情况进行制定。
种植制度的名词解释?
种植制度,是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、配置、熟制与间套作、轮连作等种植方式的总称。
种植制度必须与当地农业***、生产条件以及养殖业和整个农村经济相适应。如南方水田油菜一稻一稻的种植制度, 它既反映了水稻、油菜为主的作物组成和一年三熟制, 又体现了油菜与双季稻轮换和单作的种植方式。种植制度是耕作制度的中心环节。习惯上也往往以种植制度的名称来命名耕作制度。
亚洲水稻种植耕作制度?
稻是人类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,耕种与食用的历史都相当悠久。稻的栽培起源于中国,其历史可追溯到约西元前12000——16000年前的中国湖南。在1993年,中美联合考古队在道县玉蟾岩发现了世界最早的古栽培稻,距今约14000年—18000年。水稻在中国广为栽种后,逐渐向西传播到印度,中世纪引入欧洲南部。现时全世界有一半的人口食用稻,主要在亚洲、欧洲南部和热带美洲及非洲部分地区。稻的总产量占世界粮食作物产量第三位,仅低于玉米和小麦,但能维持较多人口的生活,所以联合国将2004年定为“国际稻米年”。
由于稻是人类的主要粮食作物,据知目前世界上的稻属植物可能超过14万种,而且科学家还在不停的研发新稻种,因此稻的品种究竟有多少,是很难估算的。作为粮食的主要有非洲米(即光稃稻)和亚洲米种,不过较简明的分类是依稻谷的淀粉成份来粗分。稻米的淀粉分为直链及支链两种。支链淀粉越多,煮熟后会黏性越高。
亚洲水稻种植的耕作制度有一年一熟、一年两熟、一年三熟。主要受累积热量条件影响。
我国东北,朝鲜,韩国,日本中北部的水稻是一年一熟。
中国南方的水稻,越南北部,日本南部印度北部一年两熟。我国南方早稻:一般为3月份播种,大多在清明前后进行。晚稻:一般在6月份中下旬播种,早稻收割后就要插秧。
我国海南岛南部,东南亚大部,印度南部一年三熟
简述建立合理种植制度的意义?
合理的种植制度有多方面的防病作用,它既可能调节农田生态环境,改善土壤肥力和物理性质,从而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和有益微生物繁衍,又可能减少病原物存活,中断病害循环。
如实行合理的轮作制度,病原物因缺乏寄主而迅速消亡,适于防治土壤传播的病害。还有间作、套种、土地休闲和少耕免耕等具体措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