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态种植和养殖循环模式?
第一种:畜禽排泄物综合利用模式,沼气综合利用,开展沼渣、沼液生态循环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,推行“猪-沼-果(菜、粮、桑、林)”等循环模式,形成上联养殖业、下联种植业的生态循环农业新格局;或者将畜粪收集处理和有机肥加工。
第二种:立体复合循环模式,如“桑枝条——黑木耳——水稻”循环模式,这种循环模式是利用修剪下来的桑枝条,磨成粉用作种植黑木耳的营养基,黑木耳生产结束后,菌渣作有机肥还田,培肥地力。实现“桑枝条—黑木耳—水稻”三大产业的良性循环。又可以充分利用冬闲田,促进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,提高农田利用率,获得较好的经济、社会和生态效益,成为桑农、稻农增收的新渠道。
第三种:种养共生生态循环模式,如“鱼藕共生”即“鳅、藕”、“甲鱼、菱”、“ 锦鲤、藕”等生态循环模式是一种在藕田里套养泥鳅、甲鱼等水产品的种养混作模式。泥鳅等吃食后产生的大量排泄物经分解、矿化后作为肥料供莲藕吸收利用,促进莲藕的生长,同时减少了水质恶化对泥鳅的造成的毒害,促使泥鳅健康快速生长。
第四种:以秸秆为纽带的循环模式,秸秆还田模式的推广,能有效实现减少焚烧排放、增加农田肥力的生态循环目标。除此之为,以秸秆为纽带的农业循环模式还有多种,如围绕秸秆饲料、燃料、基料综合利用,构建“秸秆-基料-食用菌”、“秸秆-成型燃料-燃料-农户”、“秸秆-青贮饲料-养殖业”产业链。
茶叶生态野放法栽培技术?
种植技术:
1、选择园地。要求选择在环境条件好,周围有林区,有山有水,空气清新,泉水清沏,土壤深厚或肥沃,呈微酸性,适宜茶树生长的泥土或泥土,最好是香灰土。要想出好茶应该是得天独厚的地域。
2、开垦整地。首先是清理地面的树木、灌木和石头等;第二是清除树根、杂草根、竹鞭根等;垦殖深度在50厘米以上,对多年生的杂草宿根和藤类根系一定要清除干净,决不留死角。第三是平整地形,高出的土堆要推开,低洼坑地要填充。周围开好隔离沟,地块中间根据情况,隔一定距离设置排蓄水沟。晴旱时蓄水,雨水多时排泄出去。
3、选用良种。要引进现行国家、本省所推广的优良品种,如浙农117、龙井43、平阳特早茶等,能够很快在本地区适应生长和所产茶类的要求。并根据生产发展的需要进行早中晚品种搭配。要引进健康的符合国家标准检疫的茶苗。
4、茶树种植。种植方式:单行条栽的行穴距为150*33厘米,每丛定植2株;双行条栽的大行小行穴距为120-125*30-25*33厘米。栽种季节:秋季或春季均可。要根据各地当年的气候条件、发展面积、人力按排、茶苗调运、茶树品种等具体情况来决定。一般种植面积大、发展任务重,茶树萌芽早的品种、可在霜降后即开始栽种。如果种植面积少,发展任务轻,茶树萌芽不是特早的,可在春季进行栽种。种植前要开好沟,施足有机肥,底肥施好回浮土。在干燥的高地或风口的地势要深垦浅种,在低洼易积水的地方要开浅垦浅种,栽种覆土与茶苗泥门平齐,分层踏实,茶行苗脚跟上覆浮土,铺盖草料。栽后即进行修剪,离地面留苗高12-15厘米处剪去,作为第一次定型修剪。苗期管理要做好防冻、防旱工作,要勤除杂草、溥肥勤施争取壮苗和全苗。缺株的要及时补齐。
5、茶园施肥。要使用有机肥和农家肥料为主,农产品的加工副品及下脚料,如菜籽饼、糖蔗渣等都是很好的肥料。有机肥料无公害处理中要防止二次污染。施用底肥、基肥时一定要开深沟(35厘米以上)埋土,有条件的可多施一点,这样根系才会向下伸育扩张,尽量满足茶树生长的需求。
6、种植绿肥和间作豆类作物为茶园多积累有机物质。是解决茶园肥源的重要途径。绿肥种植与有选择性留草养草相结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