谁能想到?在桐乡人的日常饮食中屡见不鲜的丝瓜,竟然很可能就是出自本地!河山镇庙头村的“丝瓜大王”董金龙,凭借他的智慧和辛勤劳动,让这里的丝瓜名扬四海。现在,就让我们一同探访他的丝瓜王国。
发现商机起步
董金龙原本只是个平凡的菜农,却有着锐利的洞察力。在上海某蔬菜基地考察了两次之后,他迅速察觉到了种植丝瓜的巨大商机。起初,他敢于冒险,种植了两个大棚的丝瓜。结果令人惊喜,不仅产量达标,丝瓜的品质也很优秀。看到这样的收益,他的信心倍增,于是开始逐步增加种植面积。
探索科学种植
董金龙追求丝瓜品质提升和产量增加,并未止步于模仿现有技术。他通过持续实践和深入研究,成功研发了一种“可持续生长的丝瓜种植技术”。此技术首先精选***,悉心培育幼苗,移植时亦极为谨慎。同时,对丝瓜的生长环境进行精确调控,力求模拟出最适宜的自然生长状态。***用此技术后,丝瓜可实现全年连续生长,摆脱季节性限制,并在2020年成功申请了专利。
高产出的实力
董金龙的丝瓜种植能力十分显著。在上海的蔬菜基地,每平方米土地只能种四根丝瓜藤,但董金龙的大棚内,每平方米能种六根。在他的大棚中,丝瓜的生长模式打破了常规,从三月到十一月,每天都有生长和***摘。他种植的丝瓜不仅外观美观,口感佳,而且深受顾客喜爱,产量高且稳定。
技术被认可
桐乡把董金龙种丝瓜的成功做法上报给了嘉兴,一开始许多人都不相信,认为他在胡说。董金龙却很果断,亲自到棚里摘了丝瓜藤,装进麻袋,带到嘉兴去展示,这才让大家信服。从此,“丝瓜大王”的名声越来越大。这不仅仅是因为他种的丝瓜数量多、品质好,更主要的是他***用的种植技术确实先进可靠。
带动村民致富
董金龙的成功并非仅关乎个人。他引领和指导,让丝瓜成为庙头村及附近农户的新兴致富之道。在绿营蔬菜专业合作社,像大棚管理、产品打包运输等相对简单的工作,主要由周边村民负责,其中不乏60岁以上的长者。合作社根据工作时间灵活计算报酬,村民们既能兼顾家庭,又能提升收入,每年可增加2.5万至3万元。河山镇农业经济发展服务中心的相关负责人表示,该合作社在周边蔬菜基地中,用工量和用工稳定性均位居首位。
未来新探索
董金龙年纪虽大,对农业的热情却丝毫不减。他不仅种植丝瓜,还将丝瓜的种植技巧运用到了南瓜、地蒲等藤本植物上,收获颇丰。他透露,待村里的蔬菜冷库和农事服务中心建成后,他打算尝试生鲜电商。即便已步入花甲之年,他仍充满活力,希望能继续在农业领域取得新的成就。
大家觉得董金龙的探索精神与创新种植技术,能否在种植其他蔬菜时也派上用场?若觉得这篇文章有价值,别忘了点赞和转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