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,稻田主要是用来种植水稻的。然而,在山塘镇西尾村,他们却有了全新的尝试!他们不仅种植水稻,还开始养殖小龙虾。这种独特的种植养殖模式,竟然带来了出乎意料的收益。接下来,我们就来探究一下这种稻虾共作模式背后的故事。
新奇养殖现身西尾村
山塘镇西尾村的稻田异常热闹,小龙虾们活跃地跳跃着,仿佛成为了这片土地的新成员。在碧桂园清新区稻虾共作示范基地,人们可以看到即将被放入稻田的虾苗。这些与拇指大小相仿的小生命,即将开始它们在稻田中的生活,同时也为当地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。
以前,提及稻田,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水稻。但如今,西尾村的稻田里加入了小龙虾,这一变化让人眼前一亮。这种新颖的养殖模式,正悄悄地改变着当地的农业面貌。
选址背后的地理考量
王志为,碧桂园党群社责部的高级主管,他提到,他们之所以在山塘西尾村设立示范点,是因为这个地方拥有极佳的地理位置。山塘被誉为“清远粮仓”,其广阔的平原为稻虾共生创造了完美的条件。
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调整是农业进步的智慧表现。这里平原广阔,稻田面积宽广,这为小龙虾的饲养提供了充足的空间,同时也为稻虾共生的生态系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稻虾共生种植,无疑是合理利用***的聪明做法。
稻虾共作的双赢目标
稻虾共作模式巧妙地运用了稻田浅水及冬季闲置的时段。将小龙虾放入稻田,实现了水***的一物多用。水稻在生长期间,为小龙虾提供了庇护和食物来源;同时,小龙虾的移动有助于土壤松软,它们的排泄物还能充当肥料,助力水稻生长。
这种模式力求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和稻虾共同受益。***用这种创新的种植与养殖相结合的方法,提升了稻田的使用效率,使土地价值得到更充分的体现。同时,它也为农民在保障粮食供应的基础上,提供了更多增加收入的渠道。
可观的产量与效益
示范基地建成并投入使用后,取得了显著成效。每年水稻能够收获一到两季,每亩的产量能达到两千斤。此外,小龙虾的年产量预计可达三到四季,与过去只种水稻相比,经济效益提升了二到三倍。
这些数据清晰地显示了稻虾共作的好处。它不仅丰富了农产品的种类,而且显著提高了经济收入,使农民切实感受到了新型农业模式带来的益处。
高品质虾的市场潜力
吕庆伟,稻虾项目的负责人,向我们介绍道,他们养殖的是优质清水小龙虾。这些小龙虾外表洁净,口感鲜美,肉质细嫩,因此颇受消费者喜爱。
小龙虾产量颇丰,每亩地能产出千斤左右。这些虾主要流向深圳、广州、佛山和清远等地区。目前市场上,中等大小的虾售价已超过20元每斤,而大个头的虾甚至能卖到30元以上。凭借高品质的虾和庞大的市场需求,这个项目得到了坚实的支撑。
带动村民增收脱贫
每年这个示范基地能提供大约40到50个临时职位,而且优先录用本地村民。这样一来,村民就能在家附近找到工作,收入也因此得到提升。
项目完成后,村民可自由参观学习。我们还将定期提供技术辅导,并协助村民拓宽销售途径。通过这些措施,可以促进周边农民共同参与稻虾项目,共同实现增收脱贫的目标。
大家对这种稻虾一起种植的方法,认为将来会在更多地区普及吗?若觉得这篇文章不错,不妨点个赞,并且推荐给周围的人。